编者按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智造”再次展现出了震惊世界的实力。10天建成一座现代化医院、无人机成为农村阻击疫情“奇兵”、机器人奔忙在防疫一线、热成像“锁定”疑似病患……种种科幻电影般的场景不断刷新着“中国智造”的形象,坚定着中国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也展现出中国经济的极强韧性。
人工智能集体战“疫”大显身手
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为临床专家提供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等服务;消毒机器人360度无死角消毒,巡逻机器人宣传,降低医护和社区人员感染风险;“无人机+大喇叭”喊话,智能语音系统在线答疑、分诊,红外非接触式系统测温、安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一线中,科技企业也正在用急智、巧智,试图在这一抗疫战场上,尽可能减少一线人员的风险,提升防疫效率。
“智脑”支持迅速启动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难点之一就是医疗资源高度短缺,快速诊疗能力出现结构性缺失,尤其是核心疫区。短时间内爆发式就诊,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增加,如何实现快速精准诊断及分诊?
1月28日,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依图医疗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已经正式上线,基于CT影像,解决智能化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
“CT影像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要诊疗决策依据之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院长施裕新说,通过人工智能影像产品和业内领先的图像算法,可以对CT影像进行智能化诊断与定量评价,对局部性病灶、弥漫性病变、全肺受累的各类肺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依图科技表示,以往采用传统手工方法进行量化评估,往往需要5至6小时,效率低,临床推广难,而利用这个新AI系统能够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在2至3秒之内就能完成定量分析,极大提升精准定量分析的效率。
科研工作者尽快认知病毒、研发药物,与时间赛跑,背后离不开计算力量的支持。超级计算机是科研的必要工具,在基因测序、药物研发、病毒结构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加速研究进度。
在春节期间,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就已联合了甘肃省计算中心、江西省计算中心、苏州超级计算中心、昆山超级计算中心等兄弟单位,通过互联互通合作研究机制,统筹协调了大规模的免费计算资源,为各单位对此次冠状病毒的治疗和研究提供了药物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支撑。
一些互联网大平台也在迅速启动“智脑”支持。疫情期间,阿里云宣布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帮助支持病毒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百度研究院宣布,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免费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以及RNA结构预测网站,以提升新型冠状病毒RNA空间结构预测速度。
机器人“出战”抗疫一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大显身手。
上海灵至科技公司与合作伙伴推出的一款“消毒机器人”成了抢手货,正在武汉战“疫”一线有效应用于消毒工作中。“疫情发生以后,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在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人确实可以代替人做许多危险工作。目前我们客户的订单增加了近10倍,许多客户迫切需要提供整套消毒解决方案。”该公司总经理张克军说。
公司所在的闵行区紫竹科学园区尚处于封闭停工状态,但在上海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特批下,灵至的骨干员工已于1月30日加班加点工作。记者看到,这款白色的“消毒机器人”非常聪明能干,不仅可以支持过氧化氢、紫外、次氯酸等多种消毒模式,还可以自主导航、自主移动,高效、精准地对室内进行360°无死角消毒防疫。
上海钛米科技开发的智能消毒机器人也在战“疫”一线奔忙。它能识别环境内的物品进行自主避障;配备消毒管理软件,自动根据空间面积计算消毒时间,并自主围绕消毒目标进行360°无死角消毒;机器人全程智能操作,人机分离,有效地避免、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风险,也提高了消毒的效果。
疫情面前,不少人工智能企业都紧急针对这一场景,设计了新方案。例如,科大讯飞、云知声等智能语音系统,可以为医院的智能分诊提供帮助;通过“疫情地图”,还可以看到疫情后各区域人员去向,更精准地追踪了解可能感染者的出行轨迹。
远程非接触式系统“发力”
在火车站、医院、商场等人流比较大的场所,远程的人体测温热像仪已经紧急“上岗”。来自徐汇区的巨哥红外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测温方式采用非接触式成像测温原理,不同的温度在热像图中以颜色进行区分。人群通过时即可自动完成体温检测,不仅检测快、适合大规模人群测温,而且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在湖北的一些公共场所,上海像我信息科技也将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算法技术结合无感热成像测温系统,投入到了前线疫情防控工作中,为“全国战疫”保驾护航。这种热成像测温设备统一加装人脸识别算法,在戴口罩的同时,仍可进行精准的身份识别,帮助追溯疑似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及时隔离。
在上海,一些巡逻机器人正在园区和街道为社区居民提供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的防“疫”宣传;已经在农业植保等领域成熟应用的“无人机”,这次也解锁了新姿势。
在奉贤区金汇镇南行达苑小区的高空,一架无人机搭载着两个高音喇叭在空中盘旋,高喊疫情防控情况。居委会工作人员说,天气晴朗后,小区有居民出来闲逛的可能性增加,社区干部巡逻外,无人机也成为“好帮手”。
事实上,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可以为疫情防控提供不少参考。“上海市肺炎防控平台”就已完成对接公安、街镇、医疗机构、文体旅、交通、通讯、12345举报、企事业单位等第三方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医疗机构推送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信息,查找所有涉及的交通密接者信息,便于街镇进一步对密接者进行管理,提升发现密接者和管理密接者的防控手段。
在浦东新区,万达信息就牵头建设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联动平台”,针对正在接受观察管理的留观人群,充分利用了通讯基站以及GPS提供的数据精准定位人群的观察位置,动态管理预警留观人群的位置动向,防止管理人群脱离掌控地理范围,真正做到管好人,看好人。
科创机构纷纷亮出抗击疫情“黑科技”
2月2日起,一套人工智能大客流体温检测系统在北京清河高铁站出站口正式“上岗”:出站人流无须停留、挨个测体温,只要正常走出车站,系统就能通过红外设备准确检测出体温,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准确对应到每个人身上。一旦发现体温超标,车站工作人员能立即示意该旅客出列,用手持设备进行二次检测。
“这套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摄像系统,包括红外摄像机和人脸识别摄像机,可以抓取旅客信息;一是算法系统,就是现场大屏幕的电脑;一是显示系统,就是大屏幕。”百度公司技术工程师刘宇航介绍。
据了解,目前大客流体温监测设备主要是以硬件为主导的高温红外设备检测仪器,但造价高、严重缺货。为应对返京大客流到来的需要,百度公司对其软件系统进行优化,解决了高铁站半开放环境气温低、出站人员戴口罩戴帽子人脸信息缺失等难题。
“北京市海淀区从疫苗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发、大客流体温检测、政府紧急指挥调度系统、小型芯片隔离人群体温监测仪器等角度切入,调动辖区科技创新企业,快速研发调试,科技助力疫情防控。”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一处负责人舒毕磊介绍。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科创机构纷纷行动起来,出资、出物、出力、出智,有的加紧研发检测药物、抗病毒药物和医疗机器人,有的千里驰援武汉两个专用医院建设。
在北京,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和他的团队一起研究“老药新用”的办法,加速攻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疫情的发展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作为具备药物研发能力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调动我们最优质的资源,满足国家的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丁胜说。
目前,该团队已经使用三种互补的研发方案来寻找临床上安全有效的药物,也已经找到了一些候选方案,正在进行进一步确认研究和排序。
丁胜介绍:“我们也联合相关机构,免费向社会上有研究基础的科研人员和机构开放了一系列先进的内部资源,比如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和大数据分享平台、高通量筛选平台、多个化合物分子库等,以期能给社会研发力量以支持。”
对疑似患者进行精准快速诊断,是赢得这场阻击战的关键之一。
不久前,经过应急审批通道,华大基因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获准上市。连日来,在武汉、天津、深圳等地,华大实验室全力开动,千名员工加班加点生产检测试剂盒和有关检测设备。
“确诊和疑似病例数仍在上升,临床诊治压力巨大,让所有病人尽早接受检测和诊断,迫在眉睫。”作为一名亲历2003年“非典”疫情的“老兵”,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博士于大年初一“逆行”进入武汉坚守至今。
“昆明某数码科技公司采购一次性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湖北某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购N95口罩、护目镜”……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防疫物资紧急采购需求发布平台”上,医院捐赠、物资采购、供货通道等选项简单明了,好似一座“桥”,让供需双方快速对接。
据了解,当前抗疫一线的各大医院、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物资采购困难,该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医护用品供应商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供应服务平台,助力解决疫区医护用品的供应与管理问题。
截至目前,平台共发布来自武汉、孝感、荆州、宜城、襄阳等市、县级医院的紧急医疗物资需求。
该平台的设计方,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紧急动员全球爱心人士,集结平台全国“5万+”安全防护类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尽可能联系对应的供货渠道,携手共渡难关。
12306:铁路大数据如何协助疫情防控
作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票务平台,12306拥有海量的旅客出行数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12306如何协助疫情防控?记者走入12306,展开近距离的观察。
在12306监控大屏幕上,记者看到,截至2月4日下午5点,12306当日网上售票量突破210万张。近一段时间内,受疫情影响,旅客出行人数大幅下降。目前,12306日均售票量为500万张左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负责12306的研发和运营维护。铁科院电子所所长朱建生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12306快速启动应急机制,利用实名制售票大数据优势,及时配合地方政府及各级防控机构提供确诊病人车上密切接触者信息。目前,已累计提供200余批次。
“像列车上如出现确诊或疑似旅客,我们会调取旅客的相关信息,包括车次、车厢及近一段时期乘坐的车次,以及同乘、同购、同行旅客的信息,比如席位前后3排的人员,与其同一订单购票的人员,我们会进行信息分析提取,然后提供给相关防疫部门进行后续处理。”朱建生说。
作为铁路的“数据仓库”,12306拥有中国自2000年以来20年的旅客铁路出行数据,每天处理的业务数据量高达数百TB,高峰期一天点击量高达千亿次。
为了应对春运返程运输,12306还在进行新的系统调整,将考虑推出“分散售票”,实现旅客分隔就座,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为了应对疫情,1月21日,12306在客票系统团队之外,又专门成立了疫情技术保障团队,开展大数据分析、客票功能调整、系统监控保障等多项工作,先后有170人参与相关保障工作。
朱建生表示,在1月21日16点接到调整退票费的紧急任务后,疫情技术保障团队立即展开系统调试工作,仅仅两个小时即完成系统参数代码调整和系统测试,实现自18点公告发布之时起,旅客办理已购车票退票时,不收取退票手续费。
此后,随着疫情的发展,12306又推出多项新举措,包括首次在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免收退票费,延长退票时限至3月31日,购票人需提供手机号等。
朱建生表示,12306平时退票量只占到售票量的10%至15%,也就是200万张左右。自退票措施推出以后,退票量出现大幅增长。自1月21日到截至目前,12306已累计办理退票近8500万张。
朱建生表示,除了退票举措之外,12306也将继续在12306网站和12306微信公众号上实时发布防控措施,让旅客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