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电商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到网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倒逼农业转型升级。销量体现在网上,但关键还是在田里、在农产品实实在在的质量。
笔者日前在花木之乡河南鄢陵县采访,遇到这样一位“新农民”,80后的他子承父业,种蜡梅,却没有走父辈打捆批发的“老套路”,而是选择种新品种,网上销售。他一边在网上直播插花顺便带货,一边在网店推出特色蜡梅的鲜切花,两三个月竟然卖了七八万元。他感慨,互联网这块新“大田”想要种好,还真有门道。
的确,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网络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互联网快车。他们尝试网络销售、指尖“耕耘”、直播带货,让自家地里产的、山上采的“乡字号”“原字号”产品飞出大山,飞进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好的收入。疫情防控期间,就有上万间蔬菜大棚成了乡村主播的直播间。截至目前,一半以上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运用了互联网等现代手段。
但也要看到,想种好互联网这块“大田”并不容易。就拿前段时间火爆的直播带货来说,有的农民直播一个多月,粉丝没见涨,农产品销得也不够理想。有的好不容易卖出去,农产品质量没有“说的那么好”。仔细想想,种好互联网这块“大田”其实跟种地道理一样:一哄而上难避免“卖难”的现象,拔苗助长终究换不来好收成。
耕种互联网“大田”,销量体现在网上,但关键其实还是在地里,确保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是重要前提。农产品有了特色、保证了质量,竞争力和好身价才有了实现的可能。笔者在采访中遇到不少农产品“触网”不理想的情况,大多都跟质量不过关有关系。比如,同样是网购苹果,你卖的果型大小不一,洁净度差,还掺杂着裂口果、残次果,买过一次的消费者又怎么会成为回头客呢?
如何用高品质的农产品去赢得网上市场?笔者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赣南脐橙、广东荔枝等触网成功的网红农产品,“一时火”并非偶然。它们无一不是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厚植在完整的产业链之中。质量的维护、品牌的树立、产品形态的更新,凝结着乡亲们的汗水。走过低谷、高峰,见过风风雨雨,日复一日的坚持才有了网店里的一个个订单和一声声好评。这些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产品电商,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到网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条贯穿生产和销售全流程的高质量供应链。
这两天,那位“新农民”又传来好消息:他扎进地里学种植,走出去各地求教,原本只开黄花的蜡梅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开出了红花,还开发出了其他几个新品种,网店试卖,已经收获不少订单。为能耕种好互联网这块新“大田”的“新农民”们点赞!(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