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0》用数据说话
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召开期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0》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已经步入融合产业部门主导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介绍,数据分析表明,随着核心产业部门的发展和核心技术的成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包括5G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开始步入融合产业部门主导的新发展阶段。
首先,从797家中国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中的581家应用层企业的应用领域分布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分布在18个应用领域。其中,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智能机器人两个应用领域的企业数占比最高,分别为15.43%和9.66%。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新媒体和数字内容、智能医疗、智能硬件、金融科技、智能商业和零售、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8.91%、8.91%、7.65%、7.03%、6.65%、6.52%、6.15%。智能农业的占比最低,仅为0.75%。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和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平台占比排名第一和第三位,说明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技术集成和应用方案提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智能机器人企业数排名第二则说明制造业的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581家人工智能样本企业中,可获得577家企业截至2019年底的融资数据。通过577家企业所属产业领域的融资额占比,可以看出哪些应用领域更受资本的青睐。从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企业融资额的分布看,智慧零售、新媒体和数字内容、智慧金融类应用领域的融资额最高,占比分别为18.37%、15.96%和15.94%。除此以外,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智慧交通、智能硬件融资额占比在5%以上,属于占比较高的应用领域。
其次,人工智能基础和技术层企业通过与实体经济企业的协同,共同构建产业智能化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智能安防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安防产业智能化的过程中,围绕着视频数据结构化、智能终端和边缘计算在内的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金融科技和智能教育等领域,都出现了产业智能化创新生态系统。适合于特定产业领域智能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标志。
再次,处于“极化”中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部门企业,通过与其他地区优势产业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扩散”,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本报告基于15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4家计算机视觉独角兽公司的技术“扩散”数据分析表明,通过与其他地区优势产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成为智能化发展的前沿产业。
最后,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与核心技术企业合作的方式,转型升级为人工智能企业,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者。报告基于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与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企业共同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业的智能化。从技术来源看,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主导的融合产业部门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核心产业部门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占比为16%。其次是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例如,阿里巴巴和科大讯飞,占比为16%,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非初创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和独角兽公司,占比为10%和7%。除了平台公司,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产业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来源方。
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报告发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是一系列互补性创新和专用技术体系的形成过程。因而,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尤其是对后发地区而言,应当重视通过培育和构建适宜当地产业智能化需求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环境,通过互补性创新和专用性技术积累,才能通过人工智能与当地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区域企业和产业竞争力。
此外,从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正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地方政府共出台276项涉及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政策,超过2018年的259项。覆盖了智慧政务、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车联网、智慧教育等诸多领域。同时,从内容看,与2018年相比政策更加细化,推出了一系列对具体产业和应用场景开放的扶持政策。
在智能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我国在2018年163家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基础上,2019年新增产业园区138家。“通过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各地区将会形成一批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智能科技创新区。”刘刚说。
报告分析了中国学术界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目前,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是中国AI大学分布集中的省市。刘刚认为,我国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机制中,作为“链接者”的产业联盟和会议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年底,报告共检测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联盟190家。各地纷纷通过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的方式来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协同创新和发展。(记者 刘茜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