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农村产业兴旺事关农民收入和乡村振兴的大局,而如何改善农产品流通则是关键所在。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他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电商平台的发展对于改善农产品流通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助农模式突破了传统电商发展瓶颈,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鲜活农产品遇销售瓶颈
生鲜产品销售是“老大难”问题。由于存在保鲜和防腐烂问题,无法及时销售的鲜活农产品损失可达20%至30%。长期以来,解决方案是开发储藏保鲜、冷链和粗包装加工等环节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损失,但同时也延长了农产品的价值链。
近年来,电商平台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据统计,2014年中国生鲜电商的交易额为289亿元,2018年升至2103亿元,生鲜电商占网络零售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但是,传统电商依然没有在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数据显示,生鲜电商零售比例由2014年的0.7%上升到2017年的1.8%后增长放缓,开始出现销售瓶颈。
对此,李小云表示,造成这一瓶颈的根本原因在于2018年之前的快速增长来源于鲜活农产品电商数量的增长,而不是鲜活农产品销售的技术突破。过去几年,传统电商大多通过下沉电商平台从而为消费方提供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的产品信息,如阿里、京东、苏宁均推出针对村镇级的市场平台。
拼出的新商品流通模式
2019年9月,拼多多扶贫兴农项目“多多农园”落地陕西省平利县,长期为当地培养专业电商运营人才。寻梦农园绞股蓝合作社负责人王秀梅,带领几十户贫困户开展绞股蓝农品精加工,通过拼多多平台自主销售,把精加工环节利润最大程度留给农民,借力农村电商带动消费扶贫。
事实上,这只是拼多多新电商农商模式助力农民增收脱贫的一个“缩影”。据悉,2019年拼多多平台国家级贫困县商户的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注册地址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商家数量约15.72万家,同比增长540%;年订单总额达47.97亿元,同比增长413%。
“与传统电商站位商家和依赖搜索流不同的是,新电商主要站位消费者,通过商品流和社交裂变对接产需。在新电商平台上,销售是围绕电商的创新与粉丝的社会互动而实现的。”李小云表示,拼多多之所以在农产品上行中取得迅速发展,主要因为拼多多从农产品起步,在根于农产品电商的过程中,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属性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属性都有深刻的认识,如鲜活、性价比等。
在李小云看来,拼多多一是聚焦低价、下沉流量,以三四线城市为目标;二是简化包装,不断压缩供应链。最为重要的是,拼多多的电商模式属于社交型电商模式,即通过大家一起拼货的方式瞬间凝聚需求,并通过电商与粉丝的互动不断黏结粉丝激励下单,瞬间将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李小云分析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拼多多电商平台上的购买模式往往是拼购,一个产品信息通过大家一起拼,可以很快变成10人、100人、1000人乃至10万人一起购买。这样一个拼货模式完全对接了瞬间出现的巨量农产品供给的销售需求。瞬间形成的购买量可以瞬间消化等待销售的鲜活农产品,极大减少了延后销售的损失以及冷链、储藏等环节,所以产品价格低。
近年来,除了拼多多以外,传统电商纷纷推出新的电商产品,先后推出一系列商品下行、农品上行的模式,例如阿里巴巴推出淘宝直播,苏宁、京东等电商企业和平台入驻农村,此外还有“一县一品”等电商村集群。
面对农产品品牌销售和特色销售的瓶颈,拼多多开始把重点放在提升农产品上行的效率方面,依托其社交电商的优势,发展产地直发模式,实现消费者、农户、平台三赢的格局,同时布局“多多农园”扶贫助农项目。云集发起农村电商“百县千品”项目,希望通过建立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品牌,打造高端农产品销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