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看得见用得上可监督
上海全流程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化标准化
打开手机“扫一扫”楼道里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居民楼水箱的卫生状况;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查询所在地区的“养老地图”……如今在上海,越来越多的政务信息开始向公众公开,群众享受政务服务也变得越来越便捷、丰富。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评估中,上海在全国省级政府中位列第三,政务公开总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今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条例除了强调要不断扩大主动公开,也提出要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
上海在这方面做得怎样?昨天在普陀区召开的本市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现场会上,来自市政府办公厅和全市16个区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了各自工作经验及下一步目标与安排。
政务公开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上海的普陀区、浦东新区、徐汇区、虹口区、金山区被列入全国100家基层试点单位。不过,对于这项工作究竟如何开展,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推进政务公开,首先要明确公开什么。一年多来,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本市各试点区重点围绕就业创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户籍管理、医疗卫生、涉农补贴、城市综合执法、养老服务等8个领域,对涉及的政务事项,进行了“全目录、全流程”梳理,建立了包括公开事项的名称、内容、公开属性、主体、时限、方式、依据等要素在内的“10要素”公开标准模板,形成了一套政务公开标准目录。
过去一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本市加快推进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的“五公开”,加强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公开内容逐步覆盖了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制度体系基本完备,公开实效也进一步提升。
打通政务公开“最后一公里”
政务公开的效果好不好,最终还是群众体验说了算。因此,本市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公开与服务结合,从群众视角出发,打通政务公开“最后一公里”,让政务信息看得见、用得上、可监督,不仅使群众获取政务信息更加便利,也为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徐汇区田林社区事务受理中心,174个受理事项正逐步试行“清单”解读模式,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还被编成了“宝妈看过来”“居住证的那些事儿”“你该知道的重残无业人员待遇”以及“养老服务包”等四套政策服务包。
金山区则在涉农补贴领域,依托微信公众号、终端服务机等平台,打破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了补贴资金区、街镇、村居三级全公开,补贴信息精准到人。
市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本市还将继续深入推进基层政务公开的标准化、规范化。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市、区级标准化工作的联动,5个试点区要继续做好国家试点的总结和成果应用,其他各区要消化吸收试点区的经验成果,积极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立足需求导向,进一步细化首轮试点8个领域的标准应用,并拓展试点覆盖范围,在年内开展农村综合帮扶、教育、环境保护、应急事故救援、公共文化体育等新领域的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