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就有商品,电商平台应该对各种脑洞大开的商品持宽容态度,但不意味着对有些“商品”蕴藏的法律风险视而不见。
近日,一张“专业代吵服务”的聊天截图在微信群热传。聊天记录显示,专业代吵“普通话100元一次,包吵赢”,而贵州、四川、重庆的则不接单,商家调侃“吵不赢”。
记者搜索发现,在某电商平台上,与此相关的业务并不少,同时该“商品”被以5元-200元或更高的价格,挂在了商品展示页面。代吵架可以电话、也可以短信,但如果是地方方言,则需要加价。记者咨询发现,不少“单子”并不在电商平台线上下单,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以微信支付完成。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套用这句话:电商平台大了,什么商品都有。或许有人会提醒,违法的“商品”除外。然而,由于平台审核的疏漏,个别违背公序良俗甚至涉嫌违法的商品,也有可能堂而皇之地上架,就如网上售卖的“代吵服务”。
这种“商品”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处于一种微妙的临界点上。表面上看,代他人吵架或许只是在道德层面上违背了公序良俗,在部分电商平台宽松的审核标准下,这类“商品”可能浑水摸鱼;但挪到现实和常识的语境下,这种“专业代吵”大概率会发展到人身攻击甚至辱骂的地步,进而侵犯他人的权益,变成花式骚扰。
法律界人士表示,随意对他人进行辱骂,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同时,购买“代吵代骂”的人,也需要承担关联的责任。像那种将别人骂到“怀疑人生”的代吵代骂,也必然绕不开法律视角的审视。
销售和购买代吵代骂的当事人,一旦逾越法律界限,可能都得承担法律责任。那为销售代吵代骂设“摊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无事一身轻”?恐怕未必。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依法审核网售商品或服务,是电商平台最基本的责任。
那些明显违反法律的商品,自然要“红牌罚下”。对那些违反公序良俗进而有可能违法的商品,电商平台也要“亮出黄牌”,仔细甄别,别让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商品钻了空子。
近年来,在网上出现的“新职业”让人大开眼界,也远超出了“三百六十行”的指涉范畴。有需求就有商品,电商平台对各种脑洞大开的商品或服务持宽容态度,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不表示,就可以对游走在法律法规边缘的商品放松审核,对其中蕴藏的法律风险视而不见。
就目前看,代吵代骂的销量并不理想,这或许是种消遣、炒作,可它的存在,至少折射出了部分电商平台管理仍需强化——只有拿捏好了包容“创新型商品服务”和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核的平衡,才能避免有些越过文明红线的商品或服务在线上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