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工业软件……12月5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顾问召开“十五五”重点产业落地工具册新闻发布会,围绕一批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建议等进行解读,以期为各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谋划落地策略提供参考。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从擘画蓝图到产业落地,“十五五”规划时期(2026-2030年),一批重点产业将撬动万亿、千亿级市场,形成多个经济增长极。
加速低空万亿蓝海
2024年,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热情高涨,空域改革、场景培育、产业发展和顶层设计不断深入,“低空经济”成为各界议论热词,跨界交流共识初步显现。“展望‘十五五’,‘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场景经济化’逐渐形成闭环,低空产业中高速发展,低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监管体系等逐步清晰,安全与发展统筹推进,新动能特征显现。”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杨岭如是表示。
重点领域方面,将逐渐由制造主驱动,转向“两业融合”多领域并进的发展格局。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产品加速迭代,低空智联网、低空安防设备持续创新,支撑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更加丰富,低空飞行器制造业与低空运营服务业加速融合,低空基础设施与保障服务体系稳步建立。
其中,低空装备谱系日趋丰富,动力系统多元化发展,低空装备进一步向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轻小型/大中型无人机、eVTOL、中短距起降和飞艇等各类研制机型不断涌现。”杨岭指出,纯电驱动成为短途运输机型的主流技术方向,活塞等燃油发动机仍是当下应急、远距物流运输机型的主流动力选择,混合动力系统也成为电动化转型未来重要路线选择之一。
与此同时,低空新场景探索构建,应用提速信号尚未显现,低空运营服务仍需各方紧密协作加速融入生产生活。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探索,技术标准亟待跟进,由低空智联网技术和标准检测体系将稳步推进。
区域方面,当前中国低空经济近八成的产业资源聚集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53.2%的产业资源。杨岭进一步表示,“十五五”时期,东部和西部地区将聚焦低空产业创新发展,中部和东北等地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打造低空场景应用示范体系,形成全国低空经济稳步发展形势。
企业方面,无人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十五五”时期应用创新能力将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eVTOL初步形成多极竞争格局,“十五五”时期有多款机型投入市场产品将在应用中充分竞争;行业应用企业专业分工加速形成,“十五五”时期产品的差异化专业能力成为重点。
智能网联电掣新途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变革之际,我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发展之路。“新能源汽车具有电力驱动、电子控制、底盘灵活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智能汽车的最佳载体,也助力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实现车辆与人、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侧、车辆与云端的智能化交互和协同。”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业佳向记者介绍道。
数据显示,从全国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不同区域的聚集度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资源聚集度为57.2%,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广东、江苏、上海等地产业资源聚集度较高,分别为12.82%、6.44%、5.31%。中部和西部资源聚集度相近,均具备一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潜力。中部地区的湖北聚集度最高,为4.57%,西部地区的四川聚集度相对较高,为4.12%。
张业佳表示,展望“十五五”,新能源汽车方面,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4500万辆,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突破36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比重预计超过50%;智能网联汽车方面,2030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8万亿元,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3000万辆。
而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现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更加依赖芯片、算法、软件等底层产品的进步,传统供应链的层级将被打破、界限渐趋模糊,生态上下游的关系不再明显,整体联动协同性更加突出。整车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耦合深度将大大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更加多样化。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未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生态中,将出现五类新的成员。”张业佳解释道,具体包括:为消费者提供点到点出行服务的智慧出行服务商;提供完整的具备智能驾驶功能车辆的智能驾驶车辆集成商;为各个层级提供标准硬件代工服务的标准硬件供应商;为合作伙伴提供交通大数据服务的平台商;提供针对综合出行系统的数字化交通解决方案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方。
在此影响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出行期间全面服务的载体,将更加关注与用户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高频直接互动。同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未来价值的实现,也将从提升整车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能力,转向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共同优化消费者出行服务体验,以及赋能智慧城市发展的能力水平。
智启未来“机”舞新篇
“‘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发展基础、应用领域、生态支撑、载体建设等方面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预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且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高超预测道。
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呈现智能化加速演进、应用加速拓展、生态加速开放的新形势,各国加速布局以期抢占发展先机,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终稳居全球机器人生产和消费国龙头地位,产业链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全球领先。
“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力争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向世界第一梯队迈进。
具体来看,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但由于其操作和部署存在一定门槛,目前适用场景仍相对有限,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为510.7亿元。“十五五”时期,在关键技术持续突破、质量标准持续优化、应用创新不断推进的支持下,预计到203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1052.6亿元。
服务机器人将针对更深层的需求精准开发产品服务。虽然服务机器人产品品类和实用性不断提升,但目前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为一种人类的“辅助工具”执行简单任务。“十五五”时期,中国服务机器人将针对用户更深层的需求精准开发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智能化水平、着力开发生态集成、持续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预计到203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1413.8亿元。
特种机器人将从试点示范阶段转入规模化应用阶段。近年来,中国特种机器人作业边界不断扩展,被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用户单位熟知和认可。“十五五”时期,中国特种机器人将向硬件载体模块化、控制算法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从试点示范阶段转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人形机器人将逐步由资源拉动转为市场驱动。“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在学术界、产业界、政府、资本等多方通力协作下,产业发展势能快速释放,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为39.1亿元。”高超表示,“十五五”时期,中国人形机器人将力争强化作业能力、开启规模生产、打通商业逻辑,产业发展将由资源拉动逐步转为市场驱动,预计到2025年中国人形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166.3亿元,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861.0亿元。
工业软件为制造铸魂
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工业软件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正引领着制造业的深刻变革。
“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快速增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韵喆坦言,面对技术瓶颈,国内企业正加速自主研发,力求突破。预计到2030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将突破6575亿元。随着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业软件将向更加智能化、定制化方向发展,助力制造业实现全链条数字化转型。
王韵喆表示,展望“十五五”,打赢“产业链薄弱环节攻坚战”,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全力攻坚。全面梳理自身及周边工业软件产业资源,以工业软件厂商为核心,制造业应用场景为导向,加快工业软件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研发设计和生产控制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三维CAD、CAE、PLC、SCADA、MES等关键环节,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产品中应用,实现自身技术特点。
投身“产品核心技术突破战”,在工业软件开源、产品内核等技术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发展工业软件,要牢牢把握技术创新突破这条生命线。”王韵喆分析道,要准确识别行业关键技术短板,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工业软件“补短板”任务。一方面,要深入剖析开源对于工业软件发展的积极作用,鼓励广大工业软件企业积极拥抱开源,营造开放产业生态,实现产业“抱团”前进。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速工业软件产品自主内核的研发进程,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形成多方技术联动和集中攻关的健康发展态势,推动全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推进“行业应用推广普及战”,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行业牵引等方面进行精准推广。鼓励软件企业围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网络化连接,打造一批工业软件产品和研发运行一体化平台,加大行业专用工业软件推广力度。引导工业软件在石化、钢铁、医药、汽车、半导体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支持企业在重点行业的关键领域“补短板”,推广技术在国内首创的首版次工业软件的首购首用,打造一批行业应用标杆工程。(作者: 霍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