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培育未来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各类堵点卡点,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支持民企大胆闯、大胆试的发展氛围。
发展未来产业,民营经济要发挥生力军作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未来产业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而广大拥有“四千精神”的民营企业,能够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在培育未来产业新动能方面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从应用创新、集成创新开始,逐渐勇闯创新“无人区”。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看,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10%的企业175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0%的企业有8家,414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432家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民营经济涉及的创新领域最为广泛,形成的创新机制最为灵活。今后一个时期,应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形成一批未来产业的初创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科技创新能不能与产业创新叠加共振,科技创新成果能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惊险一跃”,往往受限于一些关键节点。疏通了这些堵点卡点,就能推动未来产业更好发展。民营企业最贴近市场、最清楚应用,最有条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创新。今后一个时期,培育未来产业要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在创新成果转化孵化的关键节点发力,引导民营企业形成揭榜领题、赛龙夺锦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局面,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应用场景基地建设,全链条打通从“1”到“100”再到“N”的企业孵化与产业转化,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的联动模式,系统性推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培育未来产业不是忽视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搞大呼隆。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能够孕育出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对此有必要引导民营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怀揣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志气、善抓机遇的灵气、越挫越勇的锐气、挺立潮头的豪气以及甘坐冷板凳的底气,把传统产业做成转型标杆、国潮品牌、出海先锋。要支持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担大任、善作为,加大技改投资力度、设备更新力度;强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围绕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进一步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培育未来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制度、人才制度、产业政策、市场监管等领域改革,打通各类堵点卡点,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支持民营企业大胆闯、大胆试的发展氛围,为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在环境上解压、在帮扶上解渴,让民营企业在培育未来产业中大显身手。(作者:胡拥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未来产业(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处处长、研究员,关乐宁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绿色产业(数字社会)处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