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这对于加快治理当前网络直播领域偶发的虚假带货卖课、打软色情“擦边”球、直播互动不规范、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无疑是一记整治“重拳”,将有力推动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产物,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账号总数达到了15.5亿个,其中职业网络主播的数量已经达到1508万人,这一数字反映了我国网络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第三方研究机构数据则显示,2023年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达到了4.9万亿元,同比增长40.48%,显示出直播电商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网络直播发展的长期实践证明,其在拉动内需消费、吸纳就业开拓新职业、激发市场上下游活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进一步强化对于个别虚假低俗乱象的治理,对于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有关部门持续强化对于网络直播的监管和整治,督促行业加强自律,逐步形成事前监督、事中处罚、事后追责的全流程全环节监管机制,网络直播监管治理体系得到有效完善。但必须承认,网络直播的强互动性、强即时性,决定了其是一个监管治理难度较大的领域。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网络直播市场持续火爆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十分迫切。本次专项行动围绕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重点整治五类突出问题。
一是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编造虚假“扶贫”“助农”“患病”等场景,通过“扮穷”“卖惨”诱导网民购买低质伪劣商品。利用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形象“吸粉引流”。摆拍编造虚假社会热点,浪费公共资源。
二是“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打着“情感咨询”“婚恋军师”等名义歪曲婚姻观念。
三是传播“软色情”信息。直播过程中衣着暴露,刻意展示带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动作,言语挑逗,发布“软色情”“擦边”“泛黄”内容,严重破坏直播生态。通过在直播中展示二维码、在评论区发布联系方式或网址链接等形式违规引流,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
四是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权益。直播互动中污言秽语、拉踩引战、互相挑衅、攻击谩骂,刻意营造冲突对抗氛围,刺激打赏。追逐、拦截、骚扰他人直播搭讪,扰乱公共秩序。使用侮辱性、暴力性、低俗无底线的惩罚方式博眼球、赚流量,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诱导高额打赏。
五是欺骗消费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炮制虚假粉丝量、浏览量、点赞量和交易量等数据,制造抢单爆款假象。过度渲染商品“功效”,夸大食品、保健用品功能,误导坑害消费者。打着“特供”等旗号销售仿冒假冒商品。
对此,中央网信办提出三大治理措施:一是加强网络主播规范管理。强化专业资质认证管理,在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领域,要加强对主播资质核验,并在显著位置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并对无认证资质、假冒专业人士身份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二是强化用户行为规范。依法依规依约引导规范网络直播用户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加强评论环节管理,从严处置直播互动环节污言秽语、攻击谩骂等不良行为。引导用户合理消费,避免非理性打赏。三是优化推荐机制。加强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等环节管理,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加大优质主播、优质内容流量扶持力度,增强主流价值引领,坚决制止“流量向恶”和“劣币驱逐良币”,推动网络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是每一个产业业态必须面对的课题,整治虚假和低俗乱象将为网络直播领域营造更健康、更良性的发展环境,推动网络直播在规范中茁壮成长。(记者 赵乐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