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步伐有所加快。据统计,6月底以来已有8家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亮相。《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下一步,中央企业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焕新投入,加快新赛道、新产业布局,尤其是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意愿不强的领域坚定投入,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
7月30日,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的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成员单位包括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
记者从启动会现场了解到,该创新联合体当前已布局57项重点攻关任务。计划3年内,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在通信、能源、冶金、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拓展29个重点示范工程,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革新发展和持续进步。
这样的创新联合体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以更大力度推动中央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6月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能源、先进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方向组织中央企业续建3个、新建17个创新联合体。完成三批布局后,共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
近期,这些创新联合体密集亮相。7月15日,中交集团等10家行业领军的海洋工程中央企业联合清华大学等24家具有海洋学科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12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民营龙头企业,组建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7月10日,中国联通牵头10家央企成立下一代互联网创新联合体。7月4日,中铝集团牵头的中央企业高端有色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启动。
“这一轮启动建设的创新联合体数量多而且集中。”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企业通过建设创新联合体,可以聚集、整合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创新资源,分担创新投入和风险,合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真正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9%,在总投资中占比超过37%。2024年国有资本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比例达到83%,2022年、2023年中央企业连续两年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
未来中央企业如何进一步向“新”发力?“国资央企已经初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性思路、体系化布局,各方面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也在抓紧完善。”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以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改革高地”为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力量,推动中央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按照部署,下半年中央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特别是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意愿不强的领域坚定投入,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同时,要加大产业焕新投入,不断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也至关重要。据了解,国务院国资委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强化新领域新赛道政策供给,对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给予考核加分和利润加回,累计对25万名关键人才和科研骨干实施了股权分红激励。
刘兴国建议,在创新联合体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整合高端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合力;同时,加强联合创新管理,确保协同创新持续推进。此外,共享共用联合创新的成果,带动参与各方技术共同进步、竞争力共同提升。
据悉,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快健全有利于原始创新、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制度和机制。加快企业组织形态变革、管理方式变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创新创造为导向,灵活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同时,创新组织方式,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此外,指导国有企业建设协同共赢的供应链生态,鼓励国有企业扩大创新资源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