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随着智慧海洋建设的快速推进,海洋领域各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进程不断加速,特别是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海洋传统行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推动海洋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今日起,本报推出“5G+智慧海洋调研行”专栏,记者深入海疆一线,在摇曳的船头、繁忙的渔场、现代化的海上平台,看到了通信人为推动智慧海洋发展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见证海洋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装备,记录时代风貌,描绘奋斗画卷。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海洋也正在步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为海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全力打造海上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抢先布局近海5G网络覆盖,同时积极利用5G、北斗卫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海洋渔业、海上安全作业、海上执法、近海养殖、石化、港口等领域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海洋经济快速增长贡献联通力量。
安全作业:
“浙渔安”保渔民平安出海
2023年3月2日上午,距离浙江乐清280海里,一艘渔船发生沉船事故。但幸运的是,浙江省渔业应急处置指挥中心通过“浙渔安”系统从船大幅度摇摆预警开始,就对船员发出提醒并时刻关注渔船动向,在初步判定发生沉船事故后立即向事发海域10海里范围内的浙江渔船发出协助救援指令,十几艘渔船闻令而动,最终23名落水船员全部获救。
在宁波市象山县渔业局,记者看到了这套救命的“浙渔安”系统。在浙江省渔船精密智控系统大屏上,象山县2512艘船舶信息均纳入其中,成为一个个蓝绿色小三角分布在海图的各个方位。象山县渔业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朱昌艺介绍,如果船舶发生大幅度摇摆、突然失速、长时间滞留航道、进入敏感海域等高风险问题,小三角就会变成红色并预警,后台会迅速处理,查看船舶的具体状况,还可以进行电话干预。
浙江是渔业大省,渔船数量多、作业范围广、气象海况多变、海上通信条件差,渔船的不安全状态、船员的不安全行为难发现、难干预、难管控。这些海上安全管理的难点堵点痛点,如今在浙江联通赋能的“浙渔安”的建设应用中,依托“三张网”即卫星宽带通信网、智慧渔港网和安全生产预警网,一一被破解。卫星宽带通信网接入海上渔船,海陆互联全覆盖,让渔民在海上使用电话、微信几乎和陆地上一样方便;智慧渔港建立互联监控体系,利用“雷达+摄像头”对进出渔船进行全天候、全时段、全实时自动识别监管,对不符合进出港条件的船舶、船员即时告警、快速处置;安全生产预警网则能在海上智能识别渔船危险状态和船员危险行为,及时进行预警,大幅提升了渔船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救援保障水平。
记者登上浙象渔50020渔船,看到了甲板上的卫星信号接收器以及驾驶舱的AI盒子、IP电话、摄像头等装置。“船老大”冯旭东告诉记者:“以往自己装的海上卫星宽带一年流量费得好几万元,现在一年仅收1500元,打电话、发微信、发图片和短视频都没问题。最关键的是,出现机舱异常、驾驶舱无人值守、临水不穿救生衣等安全问题都会预警,规范了船员行为,保障了我们的出海安全。”
目前,“浙渔安”助浙江省1万多艘大型渔船实现宽带入海,服务浙江沿海17万渔民,渔船事故发生率下降89%。“浙渔安”成为农业农村部智慧渔业全国唯一试点项目。
智慧养殖:
大黄鱼“游”回市民餐桌
“五一”前夕,在“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的网箱养殖基地,一片片水上渔排开始投放黄鱼种苗。养殖户柴智爱带记者参观渔排上的自动投喂设备、水质水温监测设备等。他说:“养殖黄鱼是个辛苦活,得一天24个小时盯着,有了这些智能应用,我们在手机上就能随时查看水质情况、黄鱼的健康状况等,进行科学喂养,比如水温高多喂点,水温低少喂点。在晚上、台风天等不适合上渔排时,还可以用自动投喂设备定点定量投喂,让养殖更加方便。”
大黄鱼一直以来是宁波人不变的“心头好”。然而,由于野生大黄鱼资源日益锐减,大黄鱼逐渐从市民的餐桌上淡出。而今,大黄鱼从高泥村的养殖网箱“游”回市民的餐桌,背后不仅饱含育苗人、养殖人多年来的艰辛,同时也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海水养殖产业的支持。浙江联通围绕高泥村黄鱼产业优势,从养殖户、市场、政府三侧需求出发,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黄鱼产业智能应用、产业驾驶舱和黄鱼产销一体化平台,让高泥村养殖业的生产、管理、销售更智能、更便捷。
在高泥村智慧大屏上,网箱养殖数据、水质监测数据、近期黄鱼价格、年产量以及渔排上重点点位视频监控画面一目了然。浙江联通技术人员赵雅琪介绍,浙江联通助力高泥村构建的平台以价格监测、病害预测、产量预估、安全分析4个模块为抓手,配备黄鱼问诊、自动投喂等硬件设施,构建黄鱼产业智能应用,进行养殖方式重塑,实现科学喂养与疾病预防,解决“养”的痛点;利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鱼箱水下监控系统等监测设备及产业驾驶舱,实现养殖环境精准感知、指导、预警,强化“管”的成效;通过整合黄鱼全产业链资源,构建黄鱼产销一体化平台,打通数字销售渠道,实现“利”的提升。该平台实现了黄鱼“育苗—养殖—加工”全流程智能化构建,完善传统养殖模式,提升全链条经济效益。
如今,高泥村海水养殖产业年产值达1.4亿元,其中黄鱼的年产值就有1亿元。可以预见,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下,未来高泥村乃至全国的渔业养殖将迎来新的变化。
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石化基地
站在位于浙东海域的鱼山岛上的高地俯瞰,悬水孤岛上,机械林立、管道蜿蜒,大型炼化设备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烟囱里涌出滚滚白烟,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场景扑面而来。这个曾经常住人口只有约500人的小渔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首个4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基地——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拥有国内最大炼化一体化基地的“江湖地位”。
大宗化工原料供应安全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规划建设的初衷是摆脱我国乙烯等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的困境。鱼山岛位于距舟山岱山岛4海里的灰鳖洋海域,水深条件好,便于建设港口、停靠大吨位的船舶,同时综合考虑安全与环保因素,最终确定担此重任。而这个巨无霸化工基地与“绿色”“安全”挂钩,也离不开浙江联通数字化赋能带来的智慧动力。
“石化基地一旦发生事故会特别惨重,作为政府,我们充分发挥监管指导服务作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与联通合作,我们把基地所有重大危险源都接入应急指挥中心,如重点监测设备的液位、温度、压力、有毒有害气体等,如有异常会自动报警。此外,大屏上显示今天特殊作业点有295处,过去需要分3~5个组去现场抽查,现在监控画面会接进来,我们随时可以抽查他们的施工情况。”舟山市功能区(管委会)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理委员会安全与环境应急保障中心主任邬杨杰在综合监管系统大屏前讲解。
绿色生态也是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重要目标。在大屏上,记者看到空气AQI指数显示为“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智能化管控平台技术主管苗君岳介绍,岛内建了3套大气污染监测站、40套空气监测小微站、68套污染物监测站,有200多个设备对全岛进行大气和污染物监测追踪和溯源,一旦有排放超标或者空气污染超标,就会接到预警通知,然后相应人员会进行现场处置。
据介绍,为实现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的安全理念,浙江联通从2017年3月就开始以4G/5G为引领,以数字化手段推进绿色石化基地做好应急安全监管工作,成功建设了绿色石化应急指挥中心项目一期、二期、三期,实现了石化基地跨行业、跨企业危险源的实时监控,为安全事故预警和实施及时、灵活、机动处置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和技术平台,大大提高了石化基地的安全保障水平,破解了“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的行业难题。
在此基础上,浙江联通依托5G、智慧感知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全面整合园区信息化资源,建立集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封闭管理、能源管理、管廊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打造绿色、安全、环保的智慧化工园区,实现“一台一维一舱五应用”建设,即建成数字化平台、三维数字孪生园区、数字驾驶舱、数字安全应用系统、数字环境应用系统、数字应急应用系统、封闭化管理应用系统、数字经济应用系统等。
面向未来,浙江联通将进一步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将浙江的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