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0月16日电(记者骆飞、周文其、吴箫剑)相较于过去挥镰割稻、人背马驮的传统收割,如今,稻田里一辆辆无人驾驶的“铁牛”轰鸣而过,逐渐成为秋收主角。正值秋收时节,地处苗岭山间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镇田间地头,另一番“丰”景正在上演。
据悉,从去年开始,这里探索建立了贵州首个水稻“无人农场”,依靠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人们只需手机大小的操作设备,就能对农用收割机运行路线、速度等进行远程操控。
看着无人收割机高效工作,一旁的苗族老人吴忠明无比感慨:“这个‘铁牛’太厉害了。真没想到,我们这么偏远的山区也能用上这些先进的机器。”
“以前单靠人力收割一亩地,至少要四五个人忙碌大半天。如今用无人收割机,10多分钟就能收完,劳动效率极大提高。”剑河县南明镇“无人农场”员工苏吉强说。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正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持续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越来越强劲的数字技术力量。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根据这一文件部署,中国将从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种业振兴、先进农机研发推广等多方发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得益于此,中国人肩扛背驮、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正被数字技术改变。不少“云端”管理、掌上操作的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正逐渐走向寻常百姓家。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这些年,贵州在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应用,积极赋能农业、教育、医疗等发展,以数字技术助力农业提质升级。
去年,中央及各部门出台的《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均明确提出支持贵州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位于武陵山区的贵州铜仁市石阡县,是苔茶的主要产区。在当地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石阡县苔茶大数据云平台的使用正逐渐提升茶农们管护茶园的效率。
拿出手机,茶农丁文海轻轻点击与平台接通的App上相关的控制标识,依托物联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就能实现茶叶种植全流程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包括监测茶园病虫害情况、远程控制灌溉阀门等。
“一键‘指令’能让不同设备各司其职,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谈到智能操控,丁文海说,借助这些数字技术设备,茶园管理更精细,经济收益也相应提高。
目前,石阡县苔茶大数据云平台已相继在30余家企业茶园投用。该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智能化技术设施不断投入使用,预计茶园生产、人力等成本均将缩减20%,茶叶增收达15%左右。
作为培育发展动力、破除发展困境、谋求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大数据不仅成为贵州发展农业的重要支点,也成为中国各地的共同选择。
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玉米种植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在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黑龙江省,当下黑土地上随处可见秋收的场景。以无人机测绘、无人耙地、无人收割等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无人农业”正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有序推进。
借助无人机,绥化市北林区兴和朝鲜族乡兴和村水稻种植大户王雪健管理起500亩稻田得心应手。“现在打药喷肥都省事了,无人机航化作业不仅效率高,雾化效果也更好。”谈到科技助农的变化,王雪健说。
提供这项技术服务的绥化市秋慧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嘉健说,采集完地块数据的无人机在进行植保服务时能根据规划好的路线自动作业,效率是传统方式的数十倍。同时,依托积累的地块数据,公司还开发了一款App,里面包含约8万亩地的数据,让农民可以得到“点餐式”农业服务。
曾在贵州剑河县考察过“无人农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因地制宜探索农业技术现代化、智能化,不仅让贵州这样的山区能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更能够加快推进中国农业整体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参与采写:刘昊东、黄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