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悄然融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化转型也成了全球企业热门的话题之一。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极速体育,足球即时比分直播: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各行各业纷纷响应,标志着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业务优化升级,以“数字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已然是主流共识。但回望这些年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情况,多数传统企业的转型力度与转型成果似乎不尽如人意,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略引领缺位
错把技术引入当作转型目标
企业是一个获取价值的组织,它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致力于价值创造,数字化转型也不例外。近年来,一些传统企业谈及数字化转型,就是找到软件开发公司,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大规模建设各类信息化系统,呈现一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态势,错把技术引入当作数字化转型的全部,没有意识到“数字化”是手段,“转型”才是目的。企业缺少契合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没有数字化转型的愿景与目标,时常导致基层部门执行数字化转型时到处出击,各部门建设大量孤立、重复的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时却发现系统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出入,最终事倍功半。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发布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数字化手段能够提升业务态势感知能力,能够促进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能够实现异常情况的实时预警……为了有机组合和利用这些能力,企业应坚持从战略目标出发统筹数字化转型能力体系与具体项目建设,首先厘清企业战略需要什么关键能力,对准价值创造的主航道,然后思考数字化转型如何满足相关能力需求,最终才是数字化转型项目的落地。
业务重构迟滞
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无法提升
业务的创新与重构,是改善客户体验、提升运营效率的必由之路。区别于互联网企业自创立起便具有的数字化基因,传统企业的制造、服务和内部管理模式从过去一直延续至今,在数字化转型时,传统企业常常因为业务的历史惯性,仅仅将原本线下的流程进行线上化的替代,转型与系统建设浮于表面,对于业务没有产生明显效益。
例如,餐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经常优先考虑将交易过程转到线上,引入扫码点餐和手机支付,虽然该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服务效率,但间接弱化了对客户的引导与营销,仅止于此无法提高客户的就餐体验,也无法在行业内构建突出的竞争优势。
反之,若企业对外能够聚焦客户需求,对内能够识别管理难点堵点,用数字化手段重构运营模式,改善用户感知、提升决策精度、优化运营效率,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就会自然显现。
在餐饮企业的案例中,企业可以基于就餐记录和评价反馈分析顾客偏好,改进产品供应与营销方案以吸引顾客;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与供应商/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制定更合理的供应链计划,降低资金压力与食材非必要损耗,使客户与企业都能够满意。
数据治理欠缺
难以实现汇聚、共享与协同
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有效利用后产生的价值巨大。在逐步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会积累海量的数据。但是从行业来看,多数企业没有开展成体系的数据治理工作,常常存在信息“孤岛”或数据垄断等问题,数据找不到、看不懂、不规范、不准确、不及时往往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阻碍。传统企业中,若系统与系统间需要进行拉通与数据对接,则需要先征得数据所有方的同意,双方的业务人员、ITBP、系统开发人员等召开多次会议沟通协调,了解数据现状与口径,明确数据需求与对接路径,再进行数据接口的开发与联调,整个过程费时费力费心,且经常需要重复执行。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整个企业的数据进行有效治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底座必不可少。数据标准是指针对某个业务领域重要数据的统一规则,经明确和发布后,在整个企业层面对数据的含义、结构、格式、命名等达成共同理解,并被共同遵守。标准化后的数据,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沟通与系统调用的成本,为后续打造数据底座奠定良好基础。
数据底座则是企业全部数据的“操作系统”,负责将企业内不同来源的数据汇聚起来,通过对数据的统一采集、清洗、处理和发布,通过标准化工具实现数据的低成本共享,助力企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以浙江省政府“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为例,该系统将省市区县各级各单位的数据进行编目与汇集,构成了全省数据资产目录,后续数据需求单位仅通过“搜索—加购—申请—调用”这样的简单流程,辅以统一的数据共享组件,就可以实现“数据消费”。
企业发展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深刻变革,迷失方向、遇到坎坷是普遍情况,只要坚定信心和耐心,借鉴行业成熟方法和体系,便能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