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信息刚看了一半,突然页面提示必须再次点击或下载指定App才能阅读全文,操作稍有不慎,手机就会跳转到应用商店。无孔不入的折叠和跳转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记者调查发现,“打开App,阅读全文”已经成为多数资讯类平台的惯用套路。平台为了吸引新用户“上钩”,硬是阉割了原本能在浏览器上完整展现的信息,然后通过页面弹窗、突出显示等方式布设“陷阱”引导下载App,让人防不胜防。
跳转按钮成了网页“牛皮癣”
用手机浏览器打开新浪财经频道,可以看到,不少信息的标题后贴着一个“App专享”的标签。点击该标题,页面会提示“该文章为新浪财经App专享文章”,并自动跳转到应用商店的“新浪财经”下载页面。
那么,不是“App专享”的内容能否顺畅打开呢?记者随机选取了位置靠前的一条信息,点击进入后发现只能阅读一部分内容,完整内容被折叠了起来,热门评论也只显示前3条。“它有一个箭头的标志,你以为点开就能阅读全文,结果一点就跳到了应用商店。”网友说,除非下载App,否则无法在网页上看到完整内容。
记者浏览发现,如果将这个箭头标志单独计算,在手机一屏的页面内,就有至少5个交互按钮指向应用商店的下载页面,着实成为“牛皮癣”一样的存在。用户操作时一个“手滑”,就有可能中招。
在不少资讯平台的网页上,内容折叠和跳转已经屡见不鲜,只是捆绑程度有所差异。例如,腾讯新闻、手机凤凰网有“打开App”的弹窗,但点击取消后可阅读全文,不会自动跳转到下载页面;网易新闻、搜狐网、36氪可直接点击“展开全文”阅读;ZAKER没有折叠内容,但发表评论也需要下载App。
百度名义禁止却仍引导下载
近期,百度针对搜索落地页推出了新的规则,要求百度App内,通过搜索分发的页面,各级页面主体内容在展示完全之前不允许折叠。
百度方面表示,自《百度移动搜索落地页体验白皮书5.0》上线以来,针对“展开全文”的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规范,但仍然接到了用户的大量投诉。为了让用户快速便捷地从搜索中获取所需内容,减少浏览信息的操作成本,保障浏览体验,故出此新规。
然而,对于百度的“示好”,不少网友并不买账。因为这种“打开App,阅读全文”的操作,百度自己仍在熟稔地使用。
记者在百度网站随机搜索关键词,首页显示有一条信息,来自某媒体在百度上开设的百家号。点击进入后,页面下方马上弹出一个菜单,提示可点击打开百度App,或继续使用浏览器浏览。其中,“打开”按钮为蓝色突出显示,“继续”按钮则为极不显眼的灰底白字。选择“继续”后,页面只显示一部分内容,点击箭头标志,页面自动跳转到应用商店的百度App下载页面,再次点击返回,才能回到原网页并完整显示所有内容。如需查看页面中的高清图片,也需打开App查看。
平台“圈地”借口提升用户体验
“为用户着想?不过是怕自己的用户流失罢了”,针对百度App推出的新规,有网友说。
无独有偶,在百度App宣布禁止页面折叠跳转之前,微信也宣布关闭小程序外链,不再提供小程序打开App技术服务。
在业内看来,各互联网平台对“外链”如此敏感,就是希望建设自己的生态闭环,避免为他人作嫁衣。与之相对应,热衷于折叠跳转也是为了给自家平台留住用户,提升用户黏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用户体验”是最好的挡箭牌,想要引导下载时,用户体验又成了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为了解决需要跳转阅读全文的麻烦,网友各出奇招。例如,个别小众浏览器可以安装插件,对百度搜索页面进行优化,让百家号文章自动展开,但大部分用户还是在下载和卸载之间横跳。
商务咨询机构“三易生活”认为,折叠跳转成为行业通行做法,必然是因为网站运营方认为有利可图。通过展开阅读全文的操作,引导用户注册或下载App,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获客途径。“开发者要的就是用户在网页上不能获得完整体验,免于被搜索引擎/浏览器掌控流量入口。”
如何平衡流量渴望和用户体验之间的矛盾?该是平台跑马圈地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业内人士称,与其花招百出“诱导”下载,不如提升内容质量和使用体验,让用户心甘情愿下载App。